“至善”教育的“力行”樣態
《禮記·中庸》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力行:努力實踐,竭力而行?!抖Y記·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最完善的境界。
寧連路小學坐落于偏遠的鄉村,是一所完小,占地僅10余畝,教師24人,平均年齡50歲,學生200多人且流生現象嚴重,校舍為D級危房?;窗补I園區實驗學校坐落于一個蓬勃發展的園區,是一所現代化的市教育局直屬九年一貫制學校,占地120畝,教師170人,學生2000余人,辦學條件一流,辦學特色鮮明。這兩所學校反差很大,可謂天壤之別,實則同為一所學校,前者為十年前的“過去時”,后者為“現在進行時”。
十年前,江蘇省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成立,以“力行·至善”為校訓,克服鄉村教育面臨的重重困難,乘黨的十八大召開后的東風,依托集團化辦學,背靠名校辦名校,相繼取得了一系列辦學成果。學校榮獲江蘇省文明校園、江蘇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淮安市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教學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涌現出江蘇省特級教師、淮安市勞動模范、淮安市功勛教師、淮安市師德標兵等優秀教師,培育了一批批陽光大氣的園區“至善學子”。
在學校的諸多辦學舉措中,開展序列化德育,培育德育項目是取得上述成績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育目標銜接,是九年一貫制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吨行W生守則》對不同學段德育目標做出了明確的要求。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以落實《中小學生守則》為抓手,結合“至善”辦學理念,制定一體化的“至善德育”目標。在實踐層面,學校以“整體設計,分層推進”的管理思路,形成了德育隊伍序列化、德育活動序列化、德育課程序列化的完整德育體系。
德育隊伍序列化,主要指多措并舉促進德育師資隊伍的專業發展。如,通過組織培訓、開展校內選拔賽等形式錘煉班主任基本功;通過《班主任工作手冊》的規范使用、《班級日志》的規范化操作完善管理制度;以一月為成長引領周期,通過德育“讀書+敘事撰寫”德育沙龍開展育人心得交流;通過開展德育課題研究,拓寬德育資源開發途徑,用德育研究促進專業化。
德育活動序列化主要是通過德育活動,循序漸進培育核心素養。這其中,包括序列化常規教育,如三始教育(期始教育、月始教育、周始教育);序列化主題活動,以“每月一事——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主題教育,1—12月分別體系化、固定化地開展節儉(節約、節制、儉樸)、審視(遵紀、守時、誠信)等12個主題36項綱目的主題教育,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序列化班集體建設,以打造“溫度教室”為理念開展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活動、班本課程研發等實踐探索;序列化興趣社團活動:根據學生的興趣與特長,開設42個社團,聘請專業指導老師進行專題指導。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綠茵傳奇小足球”等社團還榮獲了江蘇省“優秀紅領巾小社團”稱號。
德育課程序列化,主要指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建立不同的德育課程:一二年級建構“立行•身善”行為習慣、文明禮儀培養課程;三四年級建構“歷行•心善”興趣、文藝、審美體驗課程;五六年級建構“礪行•行善”社會綜合實踐課程;七八九年級建構“勵行•品善”心理激勵勵志教育課程。
在系列化德育的實施下,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培育出一系列特色德育項目。
1.“力耕園”勞動實踐課程。
近年來,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出臺,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這樣的背景下,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開辟了20畝地的“力耕園”,開啟了“力耕園”勞動實踐課程。學校以家庭勞動課程為基礎課程,以學校勞動課程為橋梁課程,以社會勞動課程為靶向課程,架構課程體系,通過整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實踐三大領域資源,開發課程群。學校依托“力耕園”項目,將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融合到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了“豐收品鑒會”等活動。“力耕”勞動課程群項目被江蘇省教育廳立項為2020年中小學課程基地建設項目。
2.“至善家長學校”項目。
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創建“四化”建設合格家長學校,落實標準化、課程化、特色化、常態化建設要求。學校從幼兒園小班到九年級,以12年為時間軸,構建了面向全體家長的36個通識課程,面向部分家長的5個拓展課程,按照課程計劃,多形式授課。定期開設通識課程,開設線上家庭教育云課堂,邀請淮安市家庭教育宣講師、淮陰師范學院專家來校開設講座。該項目成功獲批淮安市2020年度關工委優質化建設重點項目。
3.“相約星期一”項目。
學校每周利用升旗儀式平臺,對全校師生進行思想政治引領與道德價值引導,將學生置于一個特定的情境中,以特殊情境熏陶學生、特殊的內容感染學生、特有的環節引導學生,有效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的養成。本學年,還完成了“我們的節日”“陽光心理”“學法指導”等20余期室內升旗儀式主題策劃與視頻制作。
4.“至善微班會”項目。
學校圍繞“至善”德育課程的內容,進行德育課程單元的設計,組織學生通過“魅力晨會”,提高搜集處理資料的能力,提升信息技術能力,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學校德育團隊成立數字資源工作室。制作1-9年級序列化德育微視頻。
5.“永濟娃”小崗位項目。
學校努力實現班集體中“人人要做事,事事有人做”的學生自主管理的活力態勢,通過各層級各類別的崗位鍛煉,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意志力、創新能力,提升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6.“至善劇場”項目。
學校充分利用報告廳、班級多媒體,構建“自我認識”“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生態文明”“校園成長”“家校共育”6大板塊,分低中高三個年齡段九個年級設計電影課程內容,組織學生觀影。還通過“線上劇場”“小小影評”等平臺提升觀影效能,發揮“至善劇場”的育人功能。
7.“至善心晴園”項目。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學會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幫助學生處理好與同學、父母、老師的關系,學會用溝通化解矛盾,做到誠信友善。學校在完成學生檔案信息收集整理基礎上常態化開展心理健康團輔活動。
8.“至善讀書會”項目。
該項目專注于班主任成長、班集體建設等德育書籍解讀。通過閱讀推進德育隊伍專業提升,解決班級管理中實際問題。形成專業成長、溝通藝術、主題班會、生涯教育、家校合作、文化建設、班級活動、隨筆敘事、習慣養成、學法指導、法治安全、組織管理、勵志成功、故事育人、青春期教育、自主管理、生命教育、公民教育、正面教育、自主管理等專題350余本書籍的解讀資源庫(含語音、微課、思維圖等),完成書目的整理歸類。
事實上,教師隊伍專業提升除“至善讀書會”項目建設之外,還有校本“四步備課法”和“五步教學法”,前者指“鉆研教材,個體自備;形成預案,二次備課;中心發言,集思廣益;教學反思,理論提升”,后者指“鋪墊激趣,設疑引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提煉,歸納完善;鞏固應用,反饋提升;回顧總結,實踐延伸”。學校著力建設校本、校際教研陣地, 拓展教師的發展平臺和專業成長路徑, 不斷激發教師發展內驅力:通過“四個一”名師工程, 引領每位教師“上好一堂課, 出好一份試卷, 寫好一篇文章, 開好一個講座”;通過“教師講壇”,邀請專家與同行分享育人智慧;通過“廣教研”,建設教師教學合作共同體;通過集團化辦學,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共生,促進辦學品質的穩步提升。
要想充分實現“九年義務教育,九年素質教育,九年組織教育”完整鏈接,加強少先隊和共青團銜接工作是關鍵。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提出了“123456”六個方面:“1”指“一個中心”:團隊工作以“學生成長”為中心。“2”指“雙崗雙責”:團委書記(副書記)兼任 大隊輔導員,團支部干部兼任少先隊干部。“3”指團校課程、團隊活動課程、志愿者實踐課程三個課程體系。在課程理念 “讓信仰點亮人生”的引導下,學校根據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研發出“我想佩戴紅領巾”“我是光榮小隊員”“隊禮記心中”“讓紅領巾飄揚”“紅領巾心向黨”“隊旗團旗同飄揚”“我想加入共青團”“珍惜紅領巾”“信仰點亮人生”9大系列課程。“4”指“四大文化載體”?;顒右猩Ρ厝浑x不開文化陣地的建設,學校主要有以下4大團隊文化載體:一是創建團隊員成長活動室,將少先隊和共青團元素融為一體,懸掛團旗團徽,隊旗隊徽等團隊標識。設置閱讀區、宣誓區、宣傳區、公示區 、活動區、檔案區。二是編印團隊員成長檔案。三是在七八年級教室設團隊角,四是利用好本地的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故居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孩子們帶上隊旗團旗實境感受體驗,銘記歷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5”指學校的推優入團,主要采取定性與定量的方式來進行評價,通過接力星、美德星、崗位星、智慧星、健康星五星“積分創星”開展推優入團工作。定性指評定五星系列,定量指每顆星設分值100分,考評達到85分以上可以授星,五星集齊,方可獲得推優入團資格。積分創星的過程需要自主評分、自主核星、復評定星,這個過程是團隊銜接的過程、組織教育的過程、浸潤信仰的過程。“6”指“六個一”團建:一課、一員、一角、一室、一月、一案。
九年一貫制學校教育銜接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要遵循時代的需求,又要立足于學校的辦學理念,從城鄉結合部新辦學校到成為優質教育品牌校,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的教育實踐證明:科學、系統地做好頂層設計,教師團隊專業地落實,統籌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資源合力辦學,必將展現教育的強大力量,這也正是“力行·至善”的力量。(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