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好教師讀書分享(第六期 張佳佳)
循教學之理 遇課堂之美——《小學英語5C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
引言:
最是書香能致遠,春風化雨潤無聲。為進一步豐富“四有”好教師團隊的讀書生活,完善“四有”好教師團隊發展體系,切實提升“四有”好教師團隊讀寫研能力,本微信公眾號開辟“‘四有’好教師團隊——悅讀苑”專欄,以期展現我校“四有”好教師團隊的閱讀風采,發揮“四有”好教師團隊的引領示范作用,從而進一步打造書香校園,為建設書香淮安貢獻力量。本期為我們推薦分享的是“四有”好教師團隊的張佳佳老師。
推薦語:
本書基于對當前英語教學種種不完整現象的分析,倡導兒童全英語學習,旨在建構一種“新英語學習”和“大英語教育”,回歸科學、回歸課標、回到兒童,讓英語學習更豐富、完整、有趣、飽滿,帶領兒童經歷完整的英語學習生活,讓兒童更為多元、完整地面對英語、面對世界。
內容簡介:
《小學英語5C課堂教學實踐篇》是沈國鋒老師的兒童全英語學習教學主張系列叢書之一。它是沈老師16年教學智慧的結晶,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位小學英語名師的思想與實踐,帶你了解最前沿的教改信息。
本書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沈老師詳細闡述了兒童全英語學習主張的5C課堂實施核心要素以及相關教學理論和方法。第二部分,沈老師介紹了基于英語5C教學的各課型教學實例,通過課型解說、典型案例和方法解析,對相關課型以及教學實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點評。
悅讀心語:
一、建立完整的兒童觀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告誡青年教師:“請你記住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有意義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作為英語語言學習者的兒童,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應該受到尊重和愛護,語言學習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尊重他們的好奇心及意愿、探究意識,鼓勵他們創造性地使用英語,自然且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然而在當下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有些老師沒有完整的兒童觀,不能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在英語課堂缺場,我們不應該把語言割裂成語音、詞匯、語法,孤立地灌輸給學生,剝奪了他們體驗語言表達思想的權利,使他們喪失了英語學習的興趣。我們也不能用成人的思維替代他們的視角,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和搭建知識體系的橋梁時,我們應該建立起“教師的學生”和“學生的教師”,才能建構起完整意義的學生立場。
二、英語課堂教學應遵循語言發展規律
沈老師提出的英語5C學習,其實就是強調教師要從語言的知識體系出發,關注兒童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建立新舊語言之間的聯系,關注情境與知識之間的連接點,將學生熟悉的環境與他們關心的事情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已有知識與生活經驗的遷移,進而主動完成新知的構建。
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個主題概念會多角度、多層次的反復浮現,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將過去的知識和經驗,與現在學習任務結合起來,使新舊知識在頭腦里形成網絡記憶,讓英語學習產生質的飛躍。平時交流中,我們一定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有效地搭建腳手架,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的前后聯系,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表達等進行完整的學習,自主完成知識的建構。教師的作用不是給學生填滿知識的儲罐,而是點燃智慧的燈火。所以平時集體研討時一定要落實單元的整體教學,實現對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和利用,對構成整個教學過程的各部分之間的聯系進行最優的教學安排,才能夠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整體發展。
丹麥語言學家杰斯帕森曾說過:“教好外語的首要條件是盡可能地讓學生接觸和使用外語,學外語就像學游泳一樣,學生必須浸泡在水中,而不是偶爾沾沾水,學生必須潛入水中并感到得其所在,這樣他最后才能夠像一個熟練的游泳者那樣樂在其中。”而課堂被視為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整體性實踐活動,是師生交互作用并生成智慧的動態過程,我們平時應該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視角,通過遷移創新等綜合性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和主動實踐,引導學生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
我們正在培養一群會閱讀、會思考、敢實踐的孩子,也許在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我們播下的種子正在悄悄生根發芽,終有一天,它們會長出一片森林。
審核:桑小敏
編輯:連芳芳